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1课文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结构、情节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这篇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题材登上世纪文学高峰的人。主要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苦恼》;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戏剧《樱桃园》《伊万诺夫》等享誉世界。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2、题解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3、写作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像别里科夫这样的告密者肆意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暖和huo胆怯qiè憎zēng恶降xiáng服
辖xiá制撮cuō合怂恿yǒng歹dǎi毒
讥诮qiào chán谗言滑稽jī无恙yàng
2、词语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采:精神。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恙:病。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序幕:(1—5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有形和无形的套子。
开端:(6—7自然段)结识华连卡。
发展:(8—17自然段)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
高潮:(18—36自然段)与柯瓦连科争吵,摔下楼梯。
结局:(37—40自然段)婚事失败、病死。
四、文本探究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明确:别里科夫身上有有形的套子,也有无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
(1)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2)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
(1)职业上:教授古代语言歌颂过去借以躲避现实。
(2)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3)论调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别里科夫性情孤僻,胆怯不安,躲避现实,隔绝人世;而且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维护旧制度,是被“套子”束缚住的人,即标题所说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2、别里科夫只是中学里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他既不是校长,又不是市长,为什么能够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明确: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3、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身上的一系列悲喜剧,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小说通过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恐惧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沙皇严酷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的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表达了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柯瓦连科姐弟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
明确: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规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5、小说结尾部分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为什么会对别里科夫有如此大的影响?
明确:契诃夫在这里用了夸张和讽刺的写法。别里 ……此处隐藏20652个字……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小说人物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烘托,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显示幻灯片)
教材是节选部分,共4000多字,原文9000多字,可见教材删除了大量文字,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我决定让学生把教材和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发现教材集中删除了原文的开头、结尾、华连卡的出场等情节,使情节遭到了破坏,欣赏华连卡的.出场情节。并且教材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以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作为开场白,这样显得生硬直白;原文在人物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两人对话中引出别里科夫的,可见原文使情节更流畅。同时,教材缺少很多人物,如马芙拉,马芙拉是村长的妻子,她是一个健康又不愚蠢的女人,她一辈子从没走出过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近十年来一直守着炉灶,只有夜间才到街上走一走。可见马芙拉是一个套中人,用布尔金的话说:“她是那种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外壳里的人。”很明显,马芙拉的套子只是生活的套子,而且套的只是自己,可是别里科夫不同,他的套子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思想上,不但套住了自己,还辖制了整个中学乃至小镇xx年。所以,没有了马芙拉病态的对比,我们说别里科夫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就显得没有说服力。两相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原文比教材的情节更完整,完整的情节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教材最直接破坏的就是文章的结构。我认为还原原文能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至此完成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
这本节选教材沿用了多年,我认为这是不是一种套子呢?我更倡议还原经典,还原文学原生态。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如果有,我们应该怎幺办呢?对于落后反动的套子应当摒弃,对于合理的约束应该保留。总之,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套子”。
四、作业
练一练:在你身边有没有个性鲜明的人呢?如果有,请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注意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10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