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5:12
荷塘月色读后感15篇

荷塘月色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读后感1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由我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所写,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

《荷塘月色》主要写了作者心里颇不平静,在夜里悄悄地出来散心,顺着小路走,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去看那月下的荷塘,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荷塘月色》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但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哀愁与喜悦相互交织,给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的淡淡荷香,幽幽月色,让我想起了在最近,我去了西湖,在白堤上缓缓行走,山、水、树环绕在我的身边,犹如一幅画。我好像在和大自然愉快地交谈,静静地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我不是第一次来西湖,那还是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住了:老树的叶子几乎都掉光了,只有几片叶子在与寒风勉强地抗争着,在树枝上微微地颤动着,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也让我十分惋惜,错过了一道美景。西湖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美丽。湖的另一边,荷叶早已枯萎,和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湖水在一起,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远处,几只小鸭子在湖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片生机。抬头一看,雷峰塔耸立在山上,塔身若隐若现,碧绿的树丛掩映着它,只有塔尖露了出来。从旁边望月波亭:亭子一半建在水上,和水和二为一;扭头一看,白堤映入眼帘,犹如一条长龙;桥洞映在湖面上,倒影与真身融合在一起,犹如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西湖的美景;就像徐文长所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是一篇令人陶醉其中的佳作。

荷塘月色读后感2

文章有着十分明确的中心,内容紧扣题目,又不局限在题目。先写了朱自清先生被荷塘月色迷住但透露出了淡淡哀愁,然后写小作者自己也被荷塘月色迷住,但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了对比,而这些是因为时代的不一样所造成,使文章的深度加深了,是难得的一篇佳作。在写作中感情自然流露,情感真挚,老师能够体会到你的情绪。从文章的整体性来看,结构清晰明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文章开篇即点题,气势大,结构简单。结尾交代得很清楚,语言成熟而不拖沓,非常难得。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我想,假如《春》是富有生机的绿色;《威尼斯》是碧波荡漾的蓝色;《背影》是充满爱意的橘色;《匆匆》是时光轮回的金色,那《荷塘月色》或许是1927年的一个晚上,心情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独自来到荷塘边漫步,沿着煤屑铺成的小路,在朦胧的月光下,他被那恬静的景象所吸引,被深深地迷住了一路上,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吐露出淡淡的喜悦。(用词准确且具有文采)渐渐地,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朱先生觉得热闹是它们的,他什么也没有,有趣的事情,早已无福享受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转眼近百年过去了,同样是夏日的荷塘,我看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荷花像穿着粉衣白裙的婀娜少女,站在池塘里,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优雅。走近些,似乎闻见一丝清香。就如《爱莲说》中写得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净植。(合理的引用)在碧绿的大圆盘下,还藏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池中摆弄着身姿,轻灵地在叶柄间玩耍,真可谓是鱼戏莲叶间。它们时而向东游,时而往西蹿;时而成群结队穿梭在水中,像红色的绸带缠绕在花茎间;时而三五成群,追逐打闹,快活得不得了!

看着这蓬勃的景象,我又想到朱先生。他直到去世,也没能听到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在1927年,那个动荡的年代,荷塘里短暂的宁静让他对美、对未来有了一丝淡淡的憧憬。而我,就像这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温暖的阳光下,在生意盎然的池塘里茁壮成长。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长大为荷塘增光添彩!

荷塘月色读后感3

在一份难得的宁静里,作者感到自由了吗?请看在这在这如诗如画的“荷香月色”里,有的是令人陶醉的幽邃,有的是蝉声和蛙声无忧无虑的热闹,可是作者却感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似乎并没有自由起来,也没有“什么都可以不想。”总还像有一层阴影笼罩在那颗善感的心上,也感到连苦苦寻觅的最起码的少托也没有。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景色,又联想到古代的妖童媛女,荡舟采莲,艳歌喜游的趣事。那么会想这下该有一刻忘情的了吧?可是,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仍然是挥之不去的“现在,”化解不开的郁情,连古人也不如啊!

作者由《采莲赋》有联想起也是采莲的《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美丽的女子纤手弄莲子的清新艳影,仍不能使作者流连,仍不能“什么都可以不想。”而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绪变化是惟妙惟肖的。归根结底造就了如此心里特征的,是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实。那么,原来这贯穿全文的,如晕绕雾罩,怎么也挥洒不去的心灵上的阴影和情结,原来是在“惦记着江南。”作者郁结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的,也只能这样委婉曲折的流露出来。

就全篇文章来说,从侧面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把荷塘月色写成尽美的仙景。既写了美,也写了不美,写了丑。天上一层淡淡的云,使满月不能朗照;月下灌木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侧是阴阴的乍看像是一团烟雾;“路灯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通通的这些生动的描写,既是对现实景物的写真,也是作者心情的反映。因为作者总惦记着生活中阴暗的一面,所以也总发现了景中明丽的事物,这也是一种情景交融。

总之,《荷塘月色》这种出身如画的艺术处理手法,收到了新奇、精美的表达效果,没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感觉,驾驭文字的深功力,是难以表达准确的。文章的优美精炼,用词的准确自然,也都非常的突出,尤其是大量的运用,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荷塘月色读后感4

这几天作业我写得头都要大了。今晚脑子里却装的是”红月亮”。在这宁静又晴朗的夜晚,这一轮红月应该会别有风味吧。

天色又暗了些下来,马路上汽车奔驰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虫子的叫声却是响亮的,虽然嘈杂,但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正巧,老师来喊我和另一个同学出去。

沿着荷塘,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站在小路上,可以看到月亮的变化。现在,月亮已露出一小半月牙儿,像一张在微笑的嘴,惹 ……此处隐藏6086个字……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但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但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能够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完美生活的憧憬。但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中,更就应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此刻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期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读后感13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观景的事。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之后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之后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但又有些哀愁。

我读了这篇文章,开始闭着眼睛想象:荷塘边上,杨柳沙沙作响,清凉的微风拂过,荷花、荷叶轻轻地摆动。月光轻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记得小时候去桂林旅游,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实。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工作人员在默默的保护着环境。世上有无数美景,但却有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就是因为以往我们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有这可悲的下场。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几百米的能见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恶劣的环境危害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来越多,据说雾霾天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而一到春季,我们内蒙古的沙尘暴也会肆无忌惮的去首都北京旅游观光。

作者在家门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们此刻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旅游旺季垃圾也会成为一道“风景”。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把产生的垃圾带走,何来景区垃圾漫天。

为了这些美丽的景色不会消失,为了我们身边也能够有美景怡情,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荷塘月色读后感14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荷塘月色读后感15

读散文,可以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但是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像漫步在苏堤上,看着杨柳那长唱的辫子在水面上拂出一圈圈涟漪,燕子掠过树梢,送来春天的气息一样,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又像一朵水晶芙蓉,散发出清香。而他的《荷塘月色》,恰好就是这雅致的芙蓉。 清华大学的荷塘固然美,但能美过西湖吗?但为什么在朱自清笔下就变得这么美,好像人间仙境一般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真的有吗?那只是他心中的一个向往罢了。这荷塘并不那么完美,但朱自清加以想象,就把一个小荷塘变成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朱自清,他和常人就是不一样。有可能别人眼中的荷塘跟朱自清心中的荷塘一样,但是别人能写出如此好文章来吗?这就是因为朱自清字字句句都用得十分恰当,比如这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把月光比作流水,就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而用“泻”,不用“流”、“落”,则给人以两种感觉,一是如瀑布飞流而下,一种宏伟的气势。第二种是小溪流在石头上,或一股清泉飞漱而下的感觉。别人用字用词能如此巧妙吗?

我毕竟还是个小学生,见解不那么深刻,自然也会有一些疑问。第一个疑问是,朱自清说,微风吹过时,就吹出了一道波痕,使紧密的叶子分开了!微风的力量有这么大吗?我不太相信。还有个疑问是,朱自清又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梵婀玲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我猜它可能是一种乐器吧!但是,妈妈却告诉我,梵婀玲是一个地方,类似于秦淮河。后来,我才明白,梵婀玲是小提琴的音译。朱自清是戴眼镜的。他漫步荷塘时曾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我怀疑朱自清那天没有戴眼镜,看东西十分不清晰,不过,写出的景色朦朦胧胧,若影若幻,像仙境一般。

朱自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它的魅力一直影响至今。

《荷塘月色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